1、国土资源:是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全部自然资源的总称。它主要包含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
2、矿产资源:是指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由地质用途形成的,蕴藏在地壳中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各种矿物。包含煤、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能源矿产,铁矿、铜矿、锌矿、金矿等金属矿产,硫铁矿、石膏、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地下水、矿泉水等水气矿产。用作普通建材的砂、石、砖瓦粘土也是矿产资源。
3、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含熟地、新开发整理复垦地、休闲地、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成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还包含南方宽小于1米,北方宽小于2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4、耕地保护:是指运使用方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对耕地的数目和水平进行的保护。
5、基本农田:是指根据肯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进步对农商品的需要,依据土地借助总体规划确定的不能占用的耕地。
6、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依据土地借助总体规划和根据法定程序确定保护地区。
7、土地作用与功效管制: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借助,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进步,通过编制土地借助总体规划规定土地作用与功效,明确土地用条件,土地所有者和用户需要严格根据规划确定的作用和条件用土地。
8、土地整理:是指在肯定地区内依据土地借助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渠、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变土地借助结构和生产条件,增加可借助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升土地借助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9、农用地整理:是指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养殖水面整理等。
10、建设用地整理:是指村镇用地整理、城镇用地整理、独立工矿用地整理、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整理等。
11、土地复垦:是指生产建设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导致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手段,使其恢复到可借助的状况的活动。
12、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借助土地包含荒山、荒坡、荒滩等,通过工程手段、生物手段和技术手段,使其改导致为可借助土地的行为。
13、土地借助总体规划:是指在肯定地区内,依据社会经济可持续进步的需要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借助、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统筹安排和部署,是国家实行土地作用与功效管制的基础。
14、土地借助年度计划:是指国家对计划年度内新增建设用地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的具体安排。
15、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按借助方法可分为: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与特殊用地等。
16、国有土地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用权在肯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用户,由土地用户向国家支付土地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其出让可以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双方协议的方法进行。
17、招标出让国有土地用权:是指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发布招标公告或者发出投标邀请书,邀请特定或者不特定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参加国有土地用权投标,依据投标结果确定土地用户的行为。
18、拍卖出让国有土地用权:是指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发布拍卖公告,由竞买人在指定时间、地址进行公开推广竞价,依据出价结果确定土地用户的行为。
19、挂牌出让国有土地用权:是指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发布挂牌公告,按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宗地的买卖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买卖场合挂牌公布,同意竞买人的价格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依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或现场推广竞价结果确定土地用户的行为。
20、国有土地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用户缴纳土地补偿、安置等成本后将该幅土地出货用,或者将土地用权免费出货给土地用户用的行为。划拨土地用权未经批准不能出售、出租、抵押。
21、国有土地出租: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出租给用户用,由用户与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部门签订肯定期限的土地用权出租合同,并支付租金的行为。
22、集体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根据法定程序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些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并依法给予被征收土地的农民集体和个人合理和妥善安置的行为。
23、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可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24、农用地转用:又称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指将土地借助近况调查确定的农用地根据土地借助总体规划、土地借助年度计划与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报批后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行为。
25、闲置土地:是指土地用户依法获得土地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赞同,超越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
26、临时用地:是指工程建设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用,而在施工或者勘查完毕后不在用的国有或集体所有土地。
27、征地补偿: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根据被征地的原作用与功效给予补偿。
28、土地补偿费:是指因国家征收土地对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用户因对土地上的投入和收益导致损失的补偿。
29、安置补偿费:是指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安置的成本,其目的是帮助失去土地的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及其他生活方面的困难。
30、地上附作物补偿费:是指在征收土地时对地上附作物的补偿成本。它包含地上地下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如房子、水井、道路、地上地下管线、水渠等的拆迁和恢复成本与被征收土地上林木的补偿或者砍伐费等。
31、青苗补偿费:是指因征收土地,导致已处于成长期的农作物不可以收成而使农民导致损失,所给予土地承包经营或土地用户的一次性经济补偿。
32、货币安置:是指一次性支付足额的安置补助费,让有一技之长或者有生活技能的农民自谋职业。政府同时加以引导,将货币安置的一部分支付被征收土地农民的社会统筹保险,或者征得本人赞同,购买养老、医疗等各种商业保险,其余部分发给个人用于自谋职业。
33、保障安置:是指用征地补偿成本为征地农民支付社会统筹保险或者商业保险成本,对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依据不同性别和年龄实行分类安置,或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纳入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34、农业生产安置:是指征收城市规划区外的农民集体土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借助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农户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转和土地开发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对被征地农民进安置,使被征地农民有必要的耕作土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35、重新择业安置:是指向被征地农民提供不收费的劳动技能培训,并积极创造条件安排相应的工作职位。在同等条件下,用地单位应优先吸收被征地农民就业。
36、入股分红安置:是指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用地,在被征地农户自愿的首要条件下,由被征地农村经济组织与用地单位协商,以征地补偿安置成本入股,或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用权作价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通过合同约定以优先股的方法获得收益。
37、异地移民安置:是指当地区确实没办法为因征地而致使无地的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在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建议的首要条件下,可由政府统一组织,实行异地移民安置。
38、农村宅基地:是指在村庄范围内农村村民住房、辅助用房、院落与村民平时生活、风俗习惯活动等所涉及的用地。
39、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对土地实行占有、用、收益和根据国家法律作出处分并排除别人干预的权利。
40、国有土地所有权:是指国家依法对其所拥有些土地享有占有、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41、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其所有些土地享有占有、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42、土地他项权利:是指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用权以外与土地有密切关系的权利。是别人在土地上享有些权利,主要包含地役权、地上权、地下权、土地出租权、土地借用权、耕作权、土地抵押权等。
43、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拥有承包条件单位和个人通过承包合同方法对集体所有些或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与其他方法用于农业的土地所获得的占有、用和收益的权利。
44、土地登记:是指国家根据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土地坐落、作用与功效、面积、用条件、等级、价值等状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大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一项要紧法律规范。
45、土地权属争议:是指土地所有权或者用权归属争议,它是特定范围内有关土地权利归属的民事纠纷。
46、探矿权:是指在依法获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
47、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是指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探矿权、采矿权审批登记管理机关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法或以协议方法出让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勘矿权、采矿权时所收取的投资报酬;是指由国土资源部门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48、门备案或确认的评估结果为依据,由探矿权、采矿权申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缴纳的价款。
49、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原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害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用途有关的灾害。
50、滑坡:是指在山坡岩体或土体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一般由降雨、河流冲刷、地震、融雪等自然原因引起。又称地滑、走山、垮山和山剥皮等。
51、崩塌: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用途下忽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52、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起,形成的一种夹带很多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53、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因为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致使地壳表面标高减少的一种局部的降低运动。
5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原因用途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
55、地质环境:是指与地质用途有关的自然环境,包含影响人类存活和进步的各种岩体、土地、地下水、矿藏等地质体及其活动的总和。
56、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因为内外力的地质用途,形成、进步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具备科学研究意义的地质灾害遗迹等。
57、地热资源:是指在国内目前技术积极条件下,地壳内可供开发借助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
58、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是指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
59、国土资源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使用信件、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国土资源部门反映状况,提出建议、建议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处置的活动。
60、国土资源听证: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拟定和推行行政决定之前,公开举行由公众或利害关系人参加的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建议的活动。
61、基本国策
基本国策是指国家的基本政策。
62、土地
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含人类过去和目前的活动结果。
63、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让人类所借助和可预见的将来能让人类借助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含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含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64、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规范,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借助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手段。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与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使用方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用、借助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65、土地登记规范
土地登记规范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需要进行土地登记,以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借助的一项规范
66、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是法定的土地登记机关根据规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作用与功效、面积、等级、价格等状况记录于专门薄册的一种法律行为。
67、初始登记
初始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对土地所有权、用权和他项权利进行的统一登记。初始登记的主要用途在于确定土地权属,完备地籍资料。
68、变更登记
变更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对经过初始登记的土地所有权、用权和他项权利发生变动而进行的登记,包含土地权利设定登记,土地权利变更登记,土地权利人名字、土地作用与功效、地址变更登记,注销土地登记等
69、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是指在肯定社会生产方法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规范。土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要紧组成部分,是土地规范的核心和基础。国内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70、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占用、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71、国有土地
国有土地是指国家享有所有权的那一部分土地。
72、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事实上是指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制,表目前土地所有权上就是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
73、土地用权
土地用权是指单位或个人经国家依法确认的用法土地的权利。
74、国有土地用权
国有土地用权是指国有土地的用法人依法借助土地并获得收益的权利。
75、农民集体土地用权
农民集体土地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用法人依法借助土地并获得收益的权利。农民集体土地用权可分为农用土地用权、宅基地用权和建设用地用权。
76、集体土地建设用地用权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用权一般是指农民集体和个人进行非农业建设依法用集体所有土地的权利。
77、共有土地用权
共有土地用权指两个以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一同享有一个土地用权。
78、土地他项权利
土地他项权利是指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用权以外与土地有密切关系的权利。主要包含地役权、地上权、空中权、地下权、土地出租权、土地借用权、耕作权和土地抵押权等。
79、土地权属
土地权属是指土地的所有权、用权和他项权利的归属。具体讲,就是指土地所有权、用权和他项权利。
80、土地证
土地证是土地所有者或者土地用户享有土地所有权或者用权的法律依据。依据国家关规定,现在国内颁发的土地证书主要有三种:①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县级人民政府对农民集体所有些土地进行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所有权。②集体土地建设用地用权证。县级人民政府对集体所有些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土地进行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用权证,确认建设用地用权。③国有土地用权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单位和个人依法用的国有土地进行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用权证,确认国有土地用权。
91、土地面积
土地面积亦称宗地面积,是指一宗地权属界址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
92、土地作用与功效
土地作用与功效一般是指土地权利人根据规定对其权利范围内的土地的借助方法或功能。
93、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规划是全国或者某一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的总体纲要,是具备策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规划统筹安排和指导全国或某一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工作。
94、国土整治
国土整治是指在国内对土地进行的综合整治,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各项活动,其目的在于提升土地水平,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达成全国范围土地的平衡和综合开发借助。
95、土地供给能力
所谓土地供给能力是指依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情况,在肯定的期限内,某一地区的土地所能提供的有效开发和用的限度。
96、国土规划
所谓国土规划是从土地、水、矿产、气候、海洋、旅游、劳动力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借助角度,确定经济布局,协调经济进步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资源综合开发的方向、目的、重点和步骤,提出国土开发、借助、整治的策略重大手段和基本构想。
97、土地作用与功效管制规范
土地作用与功效管制规范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借助和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协调进步,通过编制土地借助总体规划划定土地借助区,确定土地用条件,并需要土地所有者和用户严格根据国家确定的作用借助土地的规范。
98、土地借助总体规划
土地借助总体规划是在肯定地区内,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进步的需要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借助、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作用与功效管制的基础。
99、城市
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100、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规划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状况、近况特征,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进步方向,达成城市的经济和社会进步目的,合理借助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肯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101、村庄和集镇规划
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指由乡镇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计划,结合当地经济进步的近况和需要,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历史状况等,对镇行政地区的村庄、集镇分布点、村庄和集镇的地方、性质、规模和进步方向,与当地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等作出肯定期限内的综合布置和具体安排。
102、江河、湖泊综合治理与开发借助规划
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借助规划是指对江河、湖泊进行综合治理,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借助所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
103、土地借助计划
土地借助计划是依据土地借助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目的具体安排。
104、土地借助年度计划
土地借助年度计划是依据土地借助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进步计划对年度各项用地数目的具体安排,是推行土地借助总体规划的要紧手段,是农用地转用审批、建设项目立项审察和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审批的依据。
105、农业用区域
农业用区域是指为进步农业生产需要划定的土区域域。农业用区域依据需要可进一步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
106、土地借助区
土地借助区是指各级土地借助总体规划中,依据土地的适合性和借助近况,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进步的需要和上级土地借助总体规划下达的规划指标和布局需要划分出的土地主要规划作用与功效相对一致的地区。
107、城镇建设用区域
城镇建设用区域是指城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区域域。
108、村镇建设用区域
村镇建设用区域是指村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区域域。
109、耕地
耕地是指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它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源泉,是农业生产进步的要紧物质基础。
110、耕地保护
耕地保护是指运使用方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对耕地的数目和水平进行的保护。
111、占用耕地补偿规范
占用耕地补偿规范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占用耕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应当根据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目和水平相当的耕地,或者根据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有关部门组织开垦新的耕地的规范。
112、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是指依据肯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进步对农商品的需要与对建设用地的预测,依据土地借助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能占用的耕地。应该说,基本农田是为了满足肯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进步对农商品的需要而需要确保的耕地最低需要量。
113、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要件和程序划定的特殊地区。
114、荒山
荒山是指未开垦的土地。
115、荒滩
荒滩是指未开垦的滩地。
116、荒地
荒地是指未开垦的土地。
117、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从广义上来讲指因人类生产建设和生活不断进步的需要,使用肯定的现代科技的经济方法,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借助范围或提升对土地的借助深度所进行的活动,包含对尚未借助的土地进行开垦和借助,以扩大土地借助范围,也包含对已借助的土地进行整治,以提升土地借助率和集约经营程度。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土地开发主如果对未借助土地的开发借助,要达成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未借助土地开发是补充耕地的一种有效渠道。
118、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升耕地水平,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变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119、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缘由导致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手段,使其恢复到可供借助状况的活动。
120、土地复垦费
土地复垦费是指有关企业和个人为履行土地复垦义务,在自行没条件复垦或者复垦没达到规定需要时,向当地政府或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的进行土地复垦的成本。
121、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用费
耕地开垦费是指为开垦耕地向非农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收取的包含保护性工作、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工程和生物技术、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的投资成本。对占用基本农田收取的耕地开垦费要高于占用一般耕地的耕地开垦费。
123、闲置土地
闲置土地是指土地用户依法获得土地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赞同,超越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
124、土地闲置费
土地闲置费是指向依法获得土地用权但未根据规定动工建设满一年,不满二年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征收的闲置土地的成本。
125、农业税
农业税是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或个人,依据其农业收入所征收的税。习称公粮。农业税按长期产量计征。
126、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地壳中有开采价值、能作生产、生活资料来源的物质,包含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
127、渔业
渔业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以获得水商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一般分为海洋渔业、淡水渔业。渔业可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食品和工业材料。
128、林业
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以获得木材和其他林商品、借助林木的自然特质以发挥防护用途的生产部门。包含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商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129、种植业
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借助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获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材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包含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医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
130、畜牧业
畜牧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借助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饲养、繁殖以取畜商品工役用牲畜的社会生产部门。包含牛、马、猪、羊、鸡、鸭等家畜的饲养业和鹿、麝、狐、貂等经济兽类的驯养业。畜牧业可为人民生活提供肉类、蛋品、乳品等副食品,为轻工业提供皮、毛、羽、骨等材料,并以役畜和有机肥料支援种植业。
131、农用地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含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借助地、养殖水面等。
132、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133、未借助地
未借助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134、建筑物
建筑物一般是指大家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子或场合,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和园林建筑等。
135、构筑物
构筑物一般是指大家不直接在其内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建筑,如水塔、烟囱、栈桥、堤坝、挡土墙、蓄水池和囤仓等。
136、农用地转用
农用地转用是指根据土地借助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获得批准后,将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行为。农用地转用又称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137、征用土地
征用土地是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根据法定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些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并依法给予被征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肯定补偿的行为。
138、国有土地有偿用
国有土地有偿用是指国家将肯定时期内的土地用权提供给单位和个人用,而土地用户根据土地有偿用合同的规定,一次或分年度向国家缴纳土地有偿用费的行为。
139、土地用权出让
土地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用权在肯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用户,由土地用户向国家支付土地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40、协议出让土地用权
协议出让土地用权是指出让方与受让方通过协商的方法有偿出让土地用权。
141、招标出让土地用权
招标出让土地用权,是指在规定的期限内,由符合规定的单位或个人,以书面投标形式,竞投某块土地的用法权,土地用权出让方评标决标,择优而取。
142、拍卖出让土地用权
拍卖出让土地用权,是指在指定的时间、地址、借助公开场所由政府的代表者-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主持拍卖指定地块的土地用权,由拍卖主持人第一叫出底价,很多的竞投者轮番价格,最后出最高价者获得土地用权。
143、土地用权出售
土地用权出售是指土地用户将土地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含供应、交换和赠与。
144、土地用权出租
土地用权出租是指土地用户作为出租人将土地用权随同土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出租给承租人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145、土地用权抵押
土地用权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土地用权以不转移占有些方法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土地用权拍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146、国有土地出租
国有土地出租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出租给用户用,由用户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肯定年期的土地出租合同,并支付租金的行为。国有土地出租是国有土地有偿用的一种形式,是出让方法的补充。
147、土地资产处置
土地资产处置,是指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对企业原用的划拨土地用权根据肯定的方法和原则进行处置。
148、国有土地用权作价入股
国有土地用权作价入股是指将肯定时期的国有土地用权出让金作价,作为国家的投资计作国家的股份。
149、土地用权作价出资
土地用权作价出资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特有些一种土地处置方法,是指国家以肯定年期的国有土地用权作为出资投入到改革后的新设企业,该土地用权由新设企业持有。企业可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关于出让土地用权的规定出售、出租、抵押土地用权。土地用权作价出资形成的国家股股权由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委托有资格的国有股权持股单位统一持有。
150、土地用权授权经营
土地用权授权经营,是指国家将肯定年期的土地用权作价后,授权给特定企业进行营运管理,该企业可以向其直属企业、控股或参股企业以作价出资或出租方法配置土地,这种方法有益于盘活企业土地资产,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但被授权企业需要同意授权部门的监督。
151、国有土地用权划拨
国有土地用权划拨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后,在土地用户依法缴纳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及其他成本后,国家将土地出货给土地用户用,或者国家将土地用权免费出货给土地用户用的行为。
152、土地补偿费
土地补偿费是指因国家征用土地对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用户因对土地的投入和收益导致损失的补偿。
153、安置补助费
安置补助费是指为了安置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并获得生活来源的农业人口的生活,国家所给予的补助成本。
154、地上物补偿费
地上物补偿费是指因征地致使被征用土地上各种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的拆迁和恢复,林木的迁移或砍伐等,国家应给予所有者补偿的成本。
155、青苗补偿费
青苗补偿费是指国家征用土地时,农作物正处在成长阶段而未能收成,国家应给予土地承包者或土地用户的经济补偿。
156、农村村民
农村村民是指居住在农村的村民,包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经主管部门批准由外地迁入的农业户口农民;离休、退休、退职的干部、职工、复员军人和华侨、侨眷、港澳台同胞持合法证明回原籍定居的居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招聘的技术职员在当地落户且户口已迁入当地农村的职员。
157、宅基地
宅基地是指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借助本集体所有些土地。
158、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159、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
乡村公共设施包含乡村级道路、乡村级行政办公,农技推广、供水排水、电力、电讯、公安、邮电、防洪等设施;公益事业包含学校、婴幼儿园、托儿所、医院、卫生所、防疫站、敬老院等设施。
160、乡镇企业用地
乡镇企业用地,一般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组织、个人以土地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一同举办企业所用的土地。
161、临时用地
临时用地是指工程建设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用、在施工或者勘查完毕后不再需要用的国有或者农民集体所有些土地,不包含因临时用建筑或其他设施而用的土地。
162、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是土地经济用途的反映,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租的资本化。国内的地价是以土地用权出让、出售为首要条件,一次性支付的多年地租的现值总和,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达成形式。
163、基准地价
基准地价是指根据城镇不一样的土地级别或均质区段分别评估的商业、工业、居住等各类作用与功效的单位面积土地用权平均价格。
164、标定地价标定地价,是指在城镇不同土地级别或区段内,根据土地的条件、作用与功效等选定的宗地所评估的单位面积土地用权价格。
165、土地用权出让金
土地用权出让金是政府将土地用权出让给土地用户,并向受叫人收取的政府舍弃若干年土地用权的全部货币或其他物品及权利折合成货币的补偿。
166、土地出让底价
土地出让底价是政府依据政常市场情况下的地价水平并考虑到一些特殊政策原因的影响,确定某宗地出让时的最低控制价格。
167、土地买卖价
土地买卖价是土地用权转移双方,根据肯定的法律程序,在土地市场中实质达成的买卖价格。市场买卖地价一般是具体宗地肯定用年限的现实买卖价格,是买卖双方收入支出地价款的规范。
168、土地用权价格评估
土地用权价格评估是在肯定的市场条件下,依据土地的权利情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况下的价格。
169、土地评估机构
土地评估机构是指依法获得评估资格,同意顾客委托从事土地价格评估业务的中介服务组织。
170、土地监督检查
土地监督检查,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定程序和方法,依法对本行政地区内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实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推行法律制裁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