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自学考试00292市政学复习笔记(2)
第一节城市概说
1、城市的概念和特点
1.城市的概念:
1)城市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最早研究城市现象的是城市地理学。
2)18世纪60年代的城市为中心的工业革命,即城市经济学渐渐形成。
3)20世纪初城市社会学成为社会学分支。
4)19世纪中叶,城市政治学形成。
2.城市是指肯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肯定层级或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3.城市的特征
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
2)城市管理职能的地区中性情。
(1)城市一直肯定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这集中体目前城市管理职能上。
(2)城市的聚集性使得社会政治权力一直集中于城市而用途于乡村,城市政治权力与政治组织构成城市对周围地区推行管理职能的基础。
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
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2、城市的形成和进步
1.城市的形成,历史上刚开始形成的城市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间,主要分布在西亚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区域;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1)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地区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买卖,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内在动力。
(1)首次社会分工,新石器年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离别。
(2)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离别。
(3)第三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末期——商业从手工业中离别,对城市的历史生成具备“促生”用途。
2)城市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城市形成的直接动力。
(1)战争性质的变化,构筑高大厚实的城墙取代以防范野兽或小股复仇者为目的的壕沟,“城”的空间形态得以形成。
(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对居住地区的改造,使“城内”文明有了“城外”文明更快的进步,标志着城市萌芽的发生。
(3)部落规范向私有制的变化,产生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过渡。
2.城市的进步——推进城市的进步是多样化的,主要历程了四个阶段:
1)古时候城市阶段——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年代背景奴隶社会,特点:城市规模小且数目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公元476年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年代背景封建社会,特点:城市的范围分布更为广泛;城市成为产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趋多元化。
3)近代城市阶段——1640年至1917年俄国10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进步进入迅速增长时期,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特点:城市的规模飞速扩张、数目急剧增加;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与世界贸易和科技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类文化汇集的地区;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4)现代城市阶段——三个世界同时并存的年代,特点:——P24
(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
(4)城市空间是地区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进步中的地位更为要紧。
第二节城市化
1、城市化的定义和衡量指标
1.城市化的定义
1)城市化的内涵,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德在《城市化基本理论》中最早用“城市化”一词。
2)城市化的意思: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活动向城市转型、集中与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包含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进入乡村,与城市化、生活方法、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2.城市化的特征——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世界进入城市化年代,特点是:
1)增长飞速而持续,在1800年——198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3.5倍,而城市人口增加了35倍。
2)城市化进步主流以从发达国家转移到进步中国家。
(1)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
(2)英国在1850年成为第一个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国家。
(3)世界发达区域城市化在1925年前后达到高潮,将来城市化主流渐渐转移到进步中国家。
(4)1950年进步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已经超越同时期发达国家,而且比发达国家以往的最高速度还要快。
(5)1975年进步中国家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越发达国家;但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越70%,进步国家则约为30%。
3)人口向大城市飞速集中。
4)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区于降低。
小结:城市化的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总的趋势在图形上表示是象一条被拉平的S型曲线。
3.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城市化的衡量指标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书中都是单一指标。
1)城市化的水平指标,城市化水平指标可以通过城市人口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市三类产业的产值构成,与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反映出来。
2)最简明、最易得到的、可比性最强,也是最常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公式为:
PU=U/P×100%[U——代表城市人口;P代表——总人口]
3)城市化速度指标,包含两个方面:
(1)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速度;
(2)城市数目增长的速度、一般对城市化速度的衡量使用的第一方面的指标。
4)城市化的水平指标,城市化水平指标是多指标的评测,但是单一指标,在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进步情况的综合评价办法。
2、城市化的动力
非常重要的是经济进步所产生的动力,经济进步不止是城市化进程的第一动力源,是其他动力的发生基础和现实首要条件,产生的动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农业进步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农业才真的成为城市化的现实动力,主要表目前:
1)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财
2)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物
3)为城市成为城市进步提供劳动力;——人
4)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材料;——供、产
5)为城市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销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目前:
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地区经济的中心;
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进步。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又是直接导因:
1)劳动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达成,劳动力市场化为劳动力人口在空间迁移的同时达成社会职业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
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达成。
3)商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达成。
3、城市化的种类及其内涵
1.从城市化的实质进程与经济进步的关系进行考察,存在两类城市化状况:
1)积极型的城市化,表现为城市化的进程与经济进步同步协调,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同步上升。
2)消极型的城市化,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与经济进步相脱节,包含两种:
(1)过渡城市化,又称为过量城市化,主要表目前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失去控制和城乡进步失调。
(2)低度城市化,又称后滞型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的实质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进步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主如果国家政策选择的结果,包含两个方面的政策: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投资政策和社会管理范围的人口法制政策。
2.从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进行考察:
1)向心型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的状况,一般是城市进步的初期的基本方法,又称为低级阶段。
2)离心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和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向外扩展的状况,出目前城市进步后期出现的方法,又称为城市化的中级阶段;按其进步的不同阶段,包含两个方面:
(1)城市郊区化,又称郊区城市化,简称郊区化,是人口、就业职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包含:人口外迁、工业外迁、零售业外迁。
(2)逆城市化,又称为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第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产生是什么原因
第三节中国城市化
1、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
鸦片战争后,在沿海、沿江、沿线相继出现了一定量上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城市,标志着中国近代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开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将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真的起步,中国城市化水平包含:
1.城市化起步与正常进步阶段—[1949年—1957年]
2.城市化高度进步阶段—[1958年—1965年]
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年],在这一阶段中逐步形成的户口管制、限制人口流动、常识年轻人回乡、以分散为特点的“三线”建设,与取消城市规划等政策手段等获得了积极的成效。
4.城市化的紧急停滞阶段—[1966—1976]
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进步阶段—[1977年到今天]
2、中国城市化的特征,主要表目前:
1.城市化的发动与进步以城市为主导,即中国的城市化是政府为主导型,是与其他国家最主要有什么区别。
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随着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中国城市化选择是城乡居民一同富裕、城乡经济一同兴盛的道路,是中国城市化的社会主义本质特点。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世界上出现过的农村劳动力转换方法主要有:
1)英国圈地运动方法;
2)德国容克赎买方法;
3)美国农民自由迁移方法;
4)苏联指令迁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