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章节试题及参考答案:第1章
第一章 产品与货币
1、单项选择题
1、产品的二原因是:
A、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B、用价值与价值
C、价值与交换价值 D、产品交换与产品生产
2、两种不同用价值可以按肯定比率相互交换,是由于:
A、两种产品有不一样的用价值 B、两种产品的作用各异
C、两种产品各为他们需要 D、两种产品都有价值
3、关于价值,正确的说法是:
A、质上有差别,量上无差别 B、质上无差别,量上有差别
C、质和量上都有差别 D、质和量上都无差别
4、价值的本质是:
A、产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 B、产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商品
C、两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关系 D、凝结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具备价值 B、有用价值的东西就肯定有价值
C、没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价值 D、有价值的东西可能没有用价值
6、产品二原因决定于:
A、产品的内在属性 B、具体劳动
C、抽象劳动 D、生产厂家品的劳动二重性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体劳动创造产品的用法价值 B、用价值都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
C、用价值都是由来自自然物 D、具体劳动创造产品的价值
8、价值的源泉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劳动和土地
9、产品的价值量是由:
A、简单劳动时间决定的 B、复杂劳动时间决定的
C、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B、是以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C、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折算为尺度的 D、以上都不是
11、生产厂家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于:
A、产品二原因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2、价值规律有哪些用途形式是:
A、价值决定价格 B、供应求购决定价格
C、角逐决定价格 D、产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3、货币的本质是:
A、媒介产品交换 B、是资本的刚开始表现
C、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用途 D、价值形式进步的势必
14、作为流通方法的货币需要是:
A、想象的货币 B、实实在在的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纸币
15、在80年代中后期,因为温州不少企业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致使了在全国市场上抵制“温州货”现象。这表明:
A、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生产厂家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生产厂家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价值是用价值的首要条件和基础
16、投入某种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不变,假如劳动生产率提升,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目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的变化表现为:
A、产品数目增加,价值量不变 B、产品数目不变,价值量增大
C、产品数目增加,价值量降低 D、产品数目增加,价值量增大
17、某肉食加工厂与某养猪大户签订合同,约定以现行市场价格加上肯定的价格预期涨幅购买该养猪大户饲养的优良种猪,并于一年后结付所有款项。货币在这里实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和流通方法 B.流通方法 C.支付方法 D.价值尺度和支付方法
18、某公司在初秋以每公斤05元的价格回收鲜玉米,采取保鲜技术处置,于冬春天出库上市,每公斤6元还供不应求。导致这种价格差异是什么原因:
A、生产玉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了变化 B、玉米的价值和供应求购关系发生了变化
C、市场玉米的供应求购关系发生了变化 D、经过处置后的玉米价值发生变化
19、解决产品内在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重点是
A、产品的生产 B、产品的分配 C、产品的消费 D、产品交换的达成
20、产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交换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21、产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
A反比 B正比 C没关系 D在肯定条件下按相同方向变化
22、产品生产者要在角逐中获得有利地位,需要使自己生产厂家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
A、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小于最高的个别劳动时间
23、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
A、不会发生 B、可能发生 C、取决于产品数目 D、是不可防止的
24、产品价值是凝结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普通人类劳动,这种劳动是:
A.抽象劳动 B.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 D.体力劳动
25、在下列经济行为中,是货币实行流通方法职能的是
A、客户用10元可购买5斤苹果 B、客户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
C、客户用10元购买了5斤苹果 D、客户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
2、多项选择题
1、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E、价值与交换价值互为基础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劳动 B、是两次不一样的劳动
C、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
E、具体劳动是产品生产者借以相互联系的桥梁
3、裁缝的劳动和木匠的劳动都是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他们的生产活动的目的、操作办法、劳动对象、劳动方法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但在市场上,裁缝生产的衣服却可以和木匠生产的家具相互交换。这是由于:
A、衣服和家具都能满足人类的特定需要 B、衣服和家具都取材于自然界
C、衣服和家具都包括了人类劳动 D、裁缝需要家具,木匠需要衣服
E、衣服和家具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4、劳动生产率减少,同一劳动时间:
A、生产的用法价值量降低,价值量也降低 B、生产的用法价值量降低,价值量不变
C、生产的用法价值量不变,价值量增多 D、生产的用法价值量降低,但单个产品的价值量提升
E、生产的用法价值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5、价值规律在产品经济中有哪些用途有: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每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B、促进小产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
C、促进产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 D、容易致使经济危机发生
E、引导产品生产者致富
6、货币基本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方法 C、支付方法 D、储藏方法 E、世界货币
7、假定1999年玉米产量为1亿公斤,投入的劳动力为1万人,劳动力的平均劳动时间为200天。
2000年玉米生产投入的劳动力和平均劳动时间均未发生变化,但因为自然灾害,玉米产量降低为5000万公斤。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2000年生产的5000万公斤玉米所包括的价值量与1999年生产的1亿公斤的玉米所包括的价值量相等
B、相对1999年,2000年生产单位玉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
C、相对1999年,2000年生产单位玉米所包括的价值量增加了
D、若1999年生产的玉米尚未耗尽,则这部分玉米的价值也增加了
E、2000年生产单位玉米所包括的价值量没变化
8、产品标价时,货币实行价值尺度职能,表现着产品的内在价值。而买家在购买产品时实质支出的货币则实行流通职能。理论上,产品交换时所需的货币量应当与产品的内在价值相符,即交换价格应当等于产品标价。但,大家在现实日常购买产品时却总是可以进行“讨价还价”。因此,“讨价还价”:
A、表明了交易双方的角逐 B、体现了供应求购关系对产品价格的影响
C、使产品价格低于产品价值 D、说明产品标价高于产品价值
E、买家的心里现象
9、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取决于
A、货币的供给水平 B、待售产品的总量。
C、产品价格水平 D、货币的流通速度 E、政府的货币政策
3、辨析题
1、“产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产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3、产品的用法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因此,产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5、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6、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7、提升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目和价值量。
4、计算题
1、去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为1元。今年,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了25%。试计算:今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应为多少?
2、某一年度社会产品价格总额为42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10次,求货币需要量?若货币流通量为5250亿元时,求货币的流通速度?
3、某一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为30000亿元,因为生产进步,货币需要量增加20%,但实质实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达到了50000亿元,求此时货币的贬值程度?
4、已知待达成的产品价格总额是1500元,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200元,减去彼此抵消的支付600元,假定同一货币的流通次数为5次。求流通货币的总额X的数值?
5、论述题
1、为何说理解生产厂家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产品二原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什么?
2、为何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产品一系列内在矛盾的总根源?
3、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第一章参考答案
1、单项选择题
1|5 B D B A A,6|10 DA B D A,11|15 CDCB A,16|20 C D BDC,
21|25 ABAAC
2、多项选择题
1、CD 2、CD 3、CD 4、BD 5、ABC 6、AB 7、ABCD
8、AB 9、BCD
3、辨析题
1、“产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产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
“产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的看法是对的,但笼统地觉得相同的产品卖同样的价钱是片面的。
不同产品生产者生产相同种类产品所用的劳动时间不同,个别劳动时间较低的产品生产者可能以较低的价格供应产品,供应求购关系影响价格,不一样的时间和地址,市场供应求购关系各有不同。因此,产品的价格也不尽相同。
产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厂家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产品交换应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因此,产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命题错误。价值是凝结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产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不是产品也不具备价值,却获得了产品的形式,可以交易,从而具备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未必具备价值。
3、产品的用法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因此,产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
产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这个说法错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却不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这是由于,劳动并非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要点。创造社会财富的不但有劳动这一要点,而且土地、设施、原材料等非劳动生产要点也对社会财富创造做贡献,因此,劳动和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点一同构成社会财富的源泉。马克思指出:“劳动并非它所生产的用法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此看法正确。
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产品经济进步到肯定阶段的产物,是产品内在矛盾进步的势必结果,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因为金银具备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易于分割,耐磨蚀、抗腐蚀、容易保存等自然属性,使它们天然合适充当货币材料。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5、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这种说法符合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变动的关系。产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厂家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与体目前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具体劳动创造用价值,不创造价值,所以,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解答此题的重点是正确理解和学会劳动生产率的定义,明确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具体劳动创造用价值,不创造价值。
6、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命题错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用途的表现形式。由于:
①价格升降的幅度不会与产品价值相差太远。
②从个别产品交换过程来看,虽然有的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有的产品高于其价值,但从长期交换过程或从全社会来看,高于或低于价值的价格是可以互相抵消的,产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是相等的
7、提升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目和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目或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产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目,但不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4、计算题
1、解: 依据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的原理:劳动生产率 =1/单位产品价值量
∵去年劳动生产率=1/1=1
∴ 今年劳动生产率=1·=125%
∴今年大米的单位产品价值量=1/125%=0·80元
2、答案:货币需要量=PQ×V=42000/10=4200
货币流通速度=PQ/M=42000/5250=8
3、答案: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
=流通市场货币需要量/纸币流通总量=30000/50000=0.72
则纸币贬值了×100%=28%
4、答案:X=/5次=220元。流通中需要货币总额的数目为220元。
5、论述题
1、为何说理解生产厂家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产品二原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什么?
劳动二重性理论即生产厂家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马克思才首次把生产厂家品的劳动区别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理论,从而才把劳动价值论打造在科学的基础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m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产品二原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产品的二原因是由生产厂家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产品的用法价值,生产厂家品所消耗的抽象劳动,形成产品的价值。
2、为何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产品一系列内在矛盾的总根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因为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是私人的事情,他们的劳动表现为私人劳动。但,在产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生产的产品都是为了交换,所以其商品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私人劳动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产生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产品一系列内在矛盾的总根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产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决定着产品生产者的命。由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达成产品交换,交换成功,私人劳动就得到社会的承认,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获得解决。该产品的用法价值也得以让渡,价值得以达成,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得以解决。该产品是劳动者具体劳动得产物,同时也耗费了抽象劳动这一事实也得到认同。不然亦然。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产品一系列内在矛盾的总根源。
3、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货币是在长期的交换实践中渐渐产生的,也就是产品价值形式进步的结果。产品交换在它进步的不同阶段上,获得了四种不一样的价值形式,即价值形式的进步历程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产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目前一两种产品上,这种价值表现形式既不完全,也不充分。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产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目前另一种产品上,而是常常地表目前一系列产品上。但产品的价值没一个统一的表现,使交换常常发生困难。
一般价值形式:伴随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进一步进步,渐渐从产品界离别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即用一种产品作为各种产品相交换的媒介,但一般等价物不固定。
货币形式: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将来,就有了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的产品生产,产品交换的范围也伴随进一步扩大了,这就需要起一般等价物用途的产品可以固定在一种产品上。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本质不同,不同只在于由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过渡到了货币价值形式。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